只有一种解释能说明黄金这波大涨行情,但并不能让投资者安心
黄金交易的术语与扑克颇为相似。“强手”指的是无论价格如何都坚定持有黄金的投资者;“弱手”则是那些一有风吹草动就急于退出的投机者。
看涨的投资者,只有在成功说服他人相信金价将继续上涨时才能获利,而这通常取决于这一次强手是否多于弱手。
一旦市场走软,他们的“赌局”就会被揭穿。如果金价没有反弹,他们的叙事就会破产;如果反弹,则故事更具说服力。
今年,看涨方赢得相当轻松,几乎让争论失去了意义。
黄金价格在10月20日一度攀升至每盎司4380美元,创下新高,随后下跌超过10%,但又收复部分失地。与1月相比,目前金价上涨了55%,比1980年创下的通胀调整后的历史峰值还高出47%。
许多分析师预测,到2026年底金价将突破5000美元。但回想年初时,几乎没人预料2025年会突破4000美元。
现在的问题是,各种解释金价飙升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?
每种理论都基于不同类型的买家:机构投资者、央行和投机者。
先看机构投资者。
黄金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被认为是保值资产,尤其在危机时期更具吸引力。黄金有形,便于运输,且全球可流通的标准金条为大资金投资者提供了信心。
此前几次金价大涨,都发生在科技泡沫破裂、2007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,以及新冠疫情爆发时。然而,这一轮上涨背后的逻辑有所不同。自2024年3月以来,金价几乎翻番,而这段时间并未爆发经济衰退。美国标普500指数在此期间上涨超过30%,实际利率依然偏高。
也许机构投资者是在预防可能到来的危机。
今年,特朗普关税和与中国的僵局引发了对贸易混乱的担忧;欧洲和中东的战争一度可能失控;美国经历了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;人们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概念股崩盘可能殃及实体经济。
但要将这些反复出现的风险与金价几乎线性上涨的走势联系起来,仍然困难。早在今年年初,当AI泡沫的警告尚未响起时,黄金已经开始升温。特朗普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、中东趋于和平——这些事件对金价几乎没有影响。
11月12日美国政府停摆结束后,股市先涨后跌,原因是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降低,而金价反而进一步反弹。
第二种解释认为,这轮黄金热潮由央行推动——但不是为了应对短期危机,而是为应对长期风险。
按照这一“货币贬值”理论,美国政治失序、公共债务激增,以及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质疑,正在加剧全球央行对恶性通胀的担忧,进而动摇对美元的信心,促使央行将长期美元资产换成更稳妥的黄金。
但这一说法缺乏证据。若美国资产真的被大规模抛售,美元应会大幅贬值,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应大幅上升。而实际上,自年初回落以来,美元走势基本稳定;3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大致持平。
“货币贬值论”的支持者指出,新兴市场的央行对黄金表现出浓厚兴趣。然而,若央行储备中黄金占比上升,那主要也是因为金价上涨而美元价格未变。
从数量上看,新兴市场对黄金的采购仍起点极低,规模有限。一位了解央行官员的人士表示,很少有央行愿意“孤注一掷”地押宝黄金,特别是当这意味着可能陷入泡沫时:“他们大多数会持有很多年,如果买在高点,每年都得记账损失,这是他们不愿面对的。”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,自去年以来,央行申报的黄金购买速度已放缓,而且主要由少数几家央行推动。
这使得投机者成为近期金价波动最可能的主导者。9月23日(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后一次政府停摆前发布数据的日期),对冲基金在黄金期货上的“多头”持仓达到了创纪录的20万份合约,相当于619吨黄金。ETF的净买入也很强劲。上个月,ETF资金流有所放缓,加上对冲基金净卖出约100吨,这或许就能解释当月末金价的回调。
法国兴业银行的迈克尔·海格估算说,ETF资金此后又恢复净流入(而对冲基金的最新数据尚不可得)。因此,黄金价格似乎与这些“快进快出”的资金的胃口密切相关。
也就是说,几个月前或许只是央行略微增加黄金配置的行为,如今已演变为一场由热钱驱动的、价格自我推动的行情。对“强手”来说,这是个不祥的信号。
某一时刻,这种典型的“趋势交易”,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将终结。泡沫持续时间越长,最终激进投资者所面临的损失可能就越惨重。
温馨提示:具体操作请关注mt4官方网下载,市场瞬息万变,投资需谨慎,操作策略仅供参考。

